返回

古代重组家庭日常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 9 章 内有隐情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又过两日,终于院墙围成,赵春兰荷包里的银子,也只剩下不到二两。

    愁的她一夜都没怎么睡好。

    用过早饭,杨应和叫上几个村里人,去北山挑砍木料。

    念叨着又要花去百文,赵春兰和杜巧娘翻着后院的地。

    犯愁,菜籽也要买。

    赵春兰家是乡下的,农活还是会做的。

    杜巧娘一直在镇上生活,长这么大,使锄头还是头一回。

    动作有些笨拙。

    掌握不住诀窍,只会使蛮力。

    赵春兰倒不知道该羡慕她命好,还是该嫌弃她笨手笨脚。

    不过她能支把手,已经很好。

    石头和阿圆去找村里小娃玩。

    喜月和欢儿去树林里捡柴。

    徐氏笑吟吟过来,没看到院里有人,扬声喊问:“家里有人吗?”

    院门和屋门都没装,她就没进去,站在院门外喊。

    赵春兰放下手中活,从过道出来,一见徐氏笑起来:“大娘直接进来,我们在后院翻地呢。”

    “这家里连坐的凳子都没有,大娘见谅。”

    徐氏不在意的笑笑:“后院可是要种菜?我想着你们没菜种,给你们带些萝卜白菜籽来。”

    说着话朝后院走,她递给赵春兰两个小油纸包。

    赵春兰没有立即去接,笑着道:“大娘这怎么好白要?”

    “自家弄来的,又不用花什么钱,快拿着。”

    杜巧娘听是菜种,笑着与她套:“不花钱花工夫,真是太谢谢嫂子,白要你这些东西,我们都难为情。”

    “这有啥,你们别太外道,乡里乡亲互相帮一把,过日子不就这样。”

    见她们停下来,徐氏又道:“你们自管做活,我这人就是喜欢与人叙两句,你们可别嫌我烦。”

    赵春兰忙道:“大娘这说的什么话,我们怎么会嫌你烦。”

    说着话做活,徐氏就笑开了:“杜妹子,我瞧着你不像做过活的样子?”

    这锄头使的,都跟砍柴的劈刀似的。

    杜巧娘也不觉得难为情:“不瞒嫂子说,还真是头一回。”

    “你是命好,我们啊打小人还没锄头高,就已经会种地。”

    “前三十年命好,现在可称不上好,一把年纪倒要重新学用锄头。”

    徐氏故意打趣:“你在我面前说一把年纪,存心说我老呢。”

    杜巧娘忙停下手中活,认真道:“嫂子我没这个意思。”

    徐氏噗嗤一下就笑出来:“我与你说笑呢,你才三十还年轻着呢。”

    转而又叹:“这么年轻就守了寡,也是可怜。”

    这个话题一说起来,她就趁势道:“容我冒昧问一句,妹子你也是家里娇养大的,怎么就配了这亲事?”

    赵春兰看二人一眼:“我去前院给大娘倒水。”

    徐氏笑笑,心道是个有眼色的。

    见她离去,杜巧娘“唉”着叹一声:“也不是不能和嫂子说。”

    娘家开点心铺子,家境还算殷实,爹娘没有重男轻女,对她们姐妹两人也相当宠爱。

    杜巧娘没嫁给杨长山前,原也定了人家,同是镇上开铺子的,那后生小子还读过几年学堂,识得字。

    那年春日几个小姐妹相约出游踏春,在过一座木板桥时她失足掉进水里。

    一行人皆是旱鸭子,连带杜巧娘也是。

    她在河里扑腾,小姐妹们在岸边惊慌失措的大叫。

    正巧杨长山收木材回来,打那经过,下水把她救了上来。

    其间过程中两人难免有身体接触。

    又是众目睽睽之下。

    这事闹的沸沸扬扬。

    定的那门亲也就顺其自然的黄了。

    就这样她嫁给了杨长山。

    再次提起这缘由,她感慨不已:“人活在世,逃脱不得命运二字。”

    不是德行有损,而是无可奈何,问明内情,徐氏终于放下心来。

    劝道:“流言蜚语害人,时也,命也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这种蝼蚁,只得顺命而活。”

    “都怪我提起这伤心事,妹子对不住啊。”

    杜巧娘摇头:“这哪能怪你。”

    赵春兰适时端着茶碗出现:“大娘喝口水吧。”

    这话便岔开不提。

    又说些种地之事,徐氏方才离去。

    她回去后兴冲冲找到宋常富,把打听来的消息一说。

    “除了不会种地,别的我看着都挺好,当家的,别说你眼光没错呢。”

    宋常富颇有些骄傲:“那是,我一见她人就觉得跟常贵是一家子。”

    徐氏失笑,夸两句就得意忘形的。

    等忙完地里活,宋常富串门去了弟弟家。

    开门见山问他:“看这些日子,对杜氏可还满意?”

    自家哥哥宋常贵也不瞒

第 9 章 内有隐情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